毋庸置疑,本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源頭在美聯儲無止境的釋放貨幣。
但為何最近幾個月才呈現大宗價格發瘋似的加速上漲?
催化劑,是疫情持續發酵后的供應鏈紊亂。
歐美產能癱瘓,中國出口需求暴增,集裝箱急缺,歐美港口秩序混亂。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本來環環相扣的供應鏈,在每個環節都出現的一絲絲紊亂,最終造成每個環節都扣不上。
扣不上的結果就是,每個環節貌似都在等待上一個環節的供應,而上游供應不足,則給下游的那個環節第一反應便是——缺貨。
而下游的下游不斷地催上游發貨,上游便層層向上游追加訂單。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是做小生意的,平時客戶需求量都很穩定,但是,突然哪天下游的需求暴增,天天找你催貨,而且貨物看上去天天在漲價(回想2020年口罩的價格走勢)。
結果你大概率會判斷,下游需求旺盛,貨物供不應求,還在漲價,因此你大概率會往上游下平時需求至少120%的訂單,甚至更多。
因此,每個環節都出現了上述的判斷,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往上游追加平時高20%的訂單,相當于復數疊加。
那么,到了上游頂端,訂單的需求應該是平時訂單的1.2次冥,環節越多的產業鏈,上游的訂單會增加得越多。
而每個環節增加出來的20%的存貨,將會是未來潛在的巨大的雷。
而且,還很有可能出現,這增加的20%的存貨,因為供應鏈不暢,每天都在漲價。
每個環節的供應商,為了多掙錢,甚至可能捂盤惜售,就像囤積茅臺酒那樣,進一步加劇供應鏈的貨物短缺與價格上漲。
最后,一旦供應鏈的秩序得以恢復,商品的價格開始下跌。
那么每個環節多出來的20%的存貨,就會進入拋售狀態。
屆時可能出現的場景,估計和銀行儲戶集體擠兌的場景差不多。
物料先暴跌,然后疊加本來就已經產能過剩的中低端產業為了爭搶訂單而降價,進入商品物流價格螺旋下跌的惡性循環。
五七不敢說那時就進入了通縮的狀態,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宗商品的價格,肯定會出現暴跌。
如果那時,美聯儲又進入了加息周期。
那就對實體經濟產生,double kill的傷害。
我相信,我們國家,高層的智囊,是看得到的。
大宗暴跌與美元加息不能同時發生。
大宗價格得先跌。
什么時候跌?
有心的讀者看看今天國內開盤的動力煤期貨走勢,
再看看前日我們楊委員在瑞士與沙利文談判的那6個小時……
答案就在那……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