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應對疫情危機放水,觸發了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向制造業和大類資產價格進行傳導,推動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啟動:新冠疫情的事件性沖擊→全球各國放水釋放流動性→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第二產業生產規模抬升→出現用電缺口,電荒和能源危機誕生。今年冬季,拉尼娜來襲確定性加大,寒潮預期帶來恐慌情緒,進一步加劇階段性用電緊缺的概率。
天然氣、原煤和石油價格共振上漲,具有“以氣和煤發電為主、運價抬升、國際化品種且進口依賴度較高”這三重屬性的大宗商品更易受全球電荒和能源危機的影響。短期主要涉及能源(天然氣>;煤炭>;原油)、金屬(鐵礦、銅、鎳)、農產品(菜籽、紙漿)和化工(乙二醇)等板塊品種,遠期受益生物燃料普及加速的農產品(白糖、玉米、豆油、棕櫚油、菜油)。
從能源品角度來看,能源綠色轉型疊加極端氣候條件,天然氣上漲幅度遠大于煤炭和原油。俄羅斯、歐洲、美國等海外國家以天然氣為主要發電燃料,并且海外電價市場化程度高于我國,能源端的價格上漲有效聯動電價上行,而以煤炭發電為主的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對煤炭價格和電力價格采取政府管制措施,容易受到政府對價格的打壓。本輪全球電荒和能源危機對海外高耗能品種的影響預計高于我國,大宗商品進口利潤回落,關注產能集中在海外生產的紙漿、銅、鎳、鋅等大宗商品的內外正套機會。
能源除了自身漲價外,疫情導致國內港口運輸受限,干散貨運價同比漲幅在100%-150%之間,關注干散貨運價上漲對貨值低、運距遠的品種帶來的成本抬升,如鐵礦、菜粕等品種,運費價格大約占成本的10-20%左右。
我國農產品進口依賴度偏高,但是缺電對養殖和種植板塊的影響整體有限。紙漿作為農產品中少數高耗能產品,產能集中在美國、巴西、加拿大、芬蘭等國,受全球電荒的影響較大。此外需要關注以水利發電為主的巴西等國由于干旱,對大豆、紙漿和鐵礦石生產造成的影響。碳中和目標下清潔能源發力,關注各國政府補貼政策以及植物油-柴油價差走擴后,生物燃料普及加速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