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鐵礦石經歷了連續的強勢上漲,鐵礦石指數從最低593漲至最高866.5,上漲273.5,漲幅46%。本輪鐵礦石的上漲,是在市場過度悲觀主動去庫下,政策的超預期推動。宏觀方面,政策面不斷刺激房地產,連續三支箭助推地產企穩,各商業銀行對地產企業授信額度達到夸張的3.7萬億,而且看居民存款,2022年的存款比2021年增近16萬億,政策面不斷引導居民儲蓄進入地產拉動經濟,市場情緒亢奮,是本次上漲的核心邏輯。
產業端,2022年的廢鋼緊張,導致鋼材產量的變化主要由鐵水變動實現。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悲觀情緒下,鋼廠主動減產,鐵水產量大降,鋼廠降低自身鐵礦石庫存,甚至直接在市場甩貨,導致鋼廠鐵礦石庫存創出歷史新低,鐵礦石的價格也被持續打壓。一旦需求預期回暖,鐵水產量將快速走高,導致鐵礦石緊張。

經過本輪上漲,鐵礦石接下來要面臨的是兩個問題:
一、本輪上漲到哪了,上漲行情能否繼續?
二、明年春節后的旺季需求能否如期爆發?
行情走到現在,從邏輯上講仍沒走完。房地產刺激政策還在釋放,2023年經濟下行壓力很大,房地產再次成為穩經濟的支柱產業,政策面的支持只會更多,近日央行再次重申在資金層面保障房地產行業平穩運行,市場對于支持房地產已近成為共識,政策面很難出現空窗期,地產數據的萎靡只會讓政策出臺更加激烈。因此,宏觀邏輯支撐仍在。產業端看,在季節性淡季,供需變動不大,市場預期鋼廠會進行大幅補庫,只是鋼廠現在自身庫存仍低,高礦價讓鋼廠補庫動作較難。既然多頭的故事無法證偽,市場就需要等待接下來的旺季是否能如預期走強。
從需求端的幾個方面來看,明年上半年的需求并不樂觀。
1、出口將走弱
在美聯儲加息影響下,明年美國大概率帶領全球進入衰退,需求下滑,對我國的出口訂單造成沖擊。同時在國外疫情防控放開后,生產逐漸恢復,前期轉移至我國的出口訂單開始回流,所以明年的出口壓力較大。

數據上看,11月份當月出口金額同比已經下跌11%,出口金額累計同比下滑至10%。加上我國疫情防控轉向開始后短期供應端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在2023年,我國的出口大概率延續下滑態勢。
2、基建并不樂觀
從政府財政情況看,2022年政府債務已經到達高位,截止2022年10月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達到35萬億,截止2022年11月份,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累計99758億,財政支出累計19558億,債務的持續擴張讓地方政府財政緊張,其中城投債的信用利差飆升已經體現出端倪。近期已有部分地方城投債宣布大幅推遲歸還時間,說明債務壓力過大到了比較危險的境地。

經濟下行壓力下,2023年的基建可能仍會發力,但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預計增速放緩。
3、庫存周期角度看,主動去庫存已到尾聲但還未轉向
工業企業利潤到11月份到達-3.6%,從2021年2月至今已經接近2年時間,基本觸底,不過從過往經驗看底部橫盤并不能斷言啟動新的庫存周期,需要一到兩個季度的驗證,同時也給工業企業去庫存階段一點時間。本次庫存周期的庫存從2022年5月份見頂到現在僅僅8個月,時間上還未到位。

除了上述數據上以外,通過高頻數據可以感受到,現在的經濟并沒有反轉的跡象。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雖然讓市場亢奮,但疫情并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內在問題解決仍需要時間。
4、房地產需求的啟動大概率在下半年
上半年更多的是保交樓方面可能有實質性推進。從性質上講,以前的地產屬于投資,而現在的地產更應歸類于消費,核心問題在于居民購房意愿太低。雖然基于經濟下行壓力下,政策面再次刺激地產穩定經濟,多箭齊發讓市場情緒亢奮。但是商業銀行的授信額度和實際資金到位畢竟不同,銀行的授信需要優質抵押項目才能變為真金白銀流入市場,優質的項目則需要銷售端出現起色,最后再次回到了居民加杠桿的起點上。現在看來,當前政策雖然力度很強,但更多的是阻止了地產企業的連環暴雷,還不足以讓居民加杠桿進場。

需要關注的是,在讓商業銀行授信后是否有直接推動授信資金進場的政策,此外,政策面是否讓房價再次上行或者讓房產疊加綁定新的資源,例如醫療等,這兩點會直接推動資金真正進入地產,否則需要耐心等到經濟出現修復后房產才能迎來真正底部。
因此,明年上半年的形勢并不樂觀,真實的需求好轉更可能體現在下半年。從時間周期看,本次基于預期推動下的行情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二三月份需求兌現的時間節點充滿不確定性,奔放熱烈的行情被弱現實暴擊的概率很高,預期中的經濟爆炸式反彈可能不會出現。產業上,需求一旦走弱,廢鋼的緊張并不足以支撐礦石高位價格,觀察2022年的鐵水產量,會發現很明顯的季節性上下波動,在廢鋼緊張的情況下,鐵水產量成為調節鋼材產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需求不及預期的情況下,鐵水產量的下滑也會幅度較大。
結論:若沒有新的實質性政策推動或者經濟出現超預期上行,那么可以判定到現在為止,本次上漲行情已經走到下半場,市場或仍將延續升勢但震蕩增加。而春節后旺季大概率不及預期,鐵礦石可能出現急速的反轉下跌。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