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縱深發展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模式的演變,產業經濟發展必將打破企業間、行業間的界限,逐步向數字產業轉變,最終形成產業經濟生態圈,賦能行業融通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邵安林稱。
膠東經濟圈工業互聯網峰會7月25日在山東煙臺閉幕,峰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邵安林作《順應工業互聯網時代賦能流程工業創新發展》報告,分析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并結合鋼鐵行業發展實踐提出相關建議。
“作為典型的傳統流程工業,鋼鐵行業受技術、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越來越不適應新階段新要求。工業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給傳統流程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邵安林表示。
深耕鋼鐵行業多年,邵安林深刻感受到傳統產業的轉型歷程,也感受到新型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
邵安林認為,對傳統流程工業而言,與工業互聯網相結合,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重塑工業體系,培育創新業態。通過工業互聯網將各種資源要素廣泛連接在一起,推動封閉孤立的傳統管理模式向開放協同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同時匯聚創新合力,催生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的諸多新產業。
據悉,近年來,中國一些鋼鐵企業也開展了“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探索實踐,“智慧采礦”“智慧選礦”“智慧煉鋼”等新模式不斷涌現。
站在傳統產業視角,邵安林認為,二者的深度融合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從企業主觀層面上看,思維理念有待轉變,從客觀層面上看,網絡基礎有待夯實,核心技術有待突破,行業發展生態也有待完善。
結合鋼鐵行業的發展實踐,邵安林認為,部分企業對工業互聯網應用的實踐路徑、落地場景、具體做法尚未清晰,處于探索觀望階段;部分企業數字化程度偏低,網絡協議、設備接口等不統一,技術標準多為國外企業掌控;發展工業互聯網所必需的工業操作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網絡傳感器、高端工業軟件等嚴重受制于人;工業互聯網共性標準尚未制定,跨行業治理的政策體系有待建立,復合型人才匱乏、安全保障水平較低、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
邵安林建議,應重點關注共創、共生、共融、共享四個維度,通過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領域的協同創新,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升級。構建智慧化的綠色發展模式,打通全產業鏈,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同時,統籌利益相關方,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開發,實現互惠共贏。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與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